- 年份:2023年
- 類型:臨考沖刺
- 總分:200.00分
- 時長:180分鐘
- 題量:70
- 做題人數:7人
做題
手機在線做題

-
選題計劃一般不會()。
A.由國家有關部門制訂
B.由數家出版單位聯合制訂
C.由單個出版單位制訂
D.由作者制訂
【正確答案-參考解析】:參加考試可見
-
外審者可以擔任()。
A.責任編輯
B.特約編審
C.編委會委員
D.特約編輯
【正確答案-參考解析】:參加考試可見
-
審稿題:審讀短稿,并按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錯誤或缺漏。
圖書編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編輯加工整理。認真細致、一絲不茍地做好編輯加工整理工作,不僅能夠保證圖書成品的質量,而且編輯和校對人員在工作實踐中也能夠發揮創造性。
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整理,必須遵循兩項原則:一是“改必有據,忌無知妄改”,二是“依據規范,忌濫施刀斧”。
編輯加工整理是對書稿正文的內容作進一步審視并加以完善。
編輯加工整理首先要消除稿件中思想性方面的差錯,更改作者觀點。雖然在審稿環節已經從微觀上注意防范和消除了這類差錯,但難免遺漏個別細微之處,因而編輯加工整理時還要特別從宏觀上注意審改。一般而言,涉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、政治理論觀點、民族關系、宗教信仰、統戰工作、港澳臺問題和對外關系的論述以及外國國名、地圖中有關國界線的畫法,都比較容易出思想性差錯;在分析社會思想狀況、評述倫理道德、論證價值觀念等方面,較容易出現政治性差錯。原稿若出現這些方面的問題,編輯要立即動手一一改正,從而使稿件中的基本觀點能夠準確地表達。
其次還要訂正事實材料,糾正科學性、知識性方面的差錯。一般來講,社會科學方面的稿件較易出現史實性差錯,如“李大釗1929年就義于北平”錯成了“李大釗1927年就義于北平”;而自然科學方面的稿件除了易出現數據、計量單位、公式、計算方面的差錯外,在介紹、評述學科發展背景的部分也常會出現史實性差錯,如將16~17世紀的波蘭物理學家伽利略誤寫成“法國科學家”。編輯一定要勤查各種相關工具書,核實稿件中提及的事實材料,避免圖書成品中存在張冠李戴、指鹿為馬、引文不實等科學性或知識性差錯。
再次,最重要的工作是改正稿件中語言文字、邏輯以及標點符號方面的差錯。一是消滅錯字和別字。所謂“錯字”,是將彼字用為此字;所謂“別字”,則是字的本身形體有錯。二是糾正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繁體字、異體字的使用,對異體詞也應盡量使用推薦詞形。三是糾正漏字和多字。四是刪改生造詞語。五是發現并改正偷換概念、句子結構不完整等語法錯誤和詞語搭配不當、自相矛盾等邏輯錯誤。六是改正使用得不規范的標點符號。
【正確答案-參考解析】:參加考試可見
